关于印发《追求卓越品质打造工业精品矩阵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策汇编 (535) 发布于:2024-08-14 更新于:2024-08-14 来自: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
项目申报

各市人民*,省有关单位:

经省*同意,现将《追求卓越品质打造工业精品矩阵行动方案(2024—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

2024年8月6日

追求卓越品质打造工业精品矩阵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打造安徽工业精品矩阵,提升“安徽制造”品牌影响力,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二十大精神,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打造高可靠性、高附加值、高知名度的工业精品矩阵为目标,深化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贯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的精品塑造全流程,加快推动“安徽制造”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演进蝶变,为建设制造强省夯实产品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全省制造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形成进阶升级的安徽制造精品矩阵,即“省级新产品—首创产品(“三首”产品)—工业精品—标志性产品”的梯次矩阵,推动“安徽制造”在市场有竞争力,在全国有知名度,在国际有影响力。

⸺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应用,实现产品迭代升级,每年培育省级新产品1000个以上,形成新产品“扎堆效应”,示范带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聚焦高端装备自主突破、核心技术迭代升级、关键软件安全可控等,每年对标研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三首”产品300个以上,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聚焦品质卓越、技术领先、性能优良、用户赞誉、效益良好,以先进制造标准为牵引,精挑细选、精益制造,每年培育安徽工业精品100个以上,形成精品矩阵的核心力量和品牌效应。

⸺聚焦产业链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锚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每年培育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30个左右,代表“安徽制造”高端水平。

工业精品矩阵预期目标

指 标 2023年累计 每年新增 2027年累计
标志性产品 30个左右 120个
安徽工业精品 370个 100个左右 800个
“三首”产品 1205个 300个左右 2400个
安徽省新产品 2132个 1000个左右 6000个

备注:各指标累计数均从2021年开始计算。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研发设计中试能力。

1.支持研发创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新型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市、县(市、区)人民*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责任单位均包括各市、县(市、区)人民*,不再列出〕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新产品研发、测试和验证(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改革试点,高水平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责任单位:省科技厅)

2.注重创意设计。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推广可靠性建模、分配、预计等普适性设计技术,以及仿真、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产品开发,提升产品创意设计能力,实现关键指标设计优化。大力推行绿色设计,鼓励企业建立消费者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等,积极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市场需求。探索搭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共享研发工具与检验测试设施,实现众创、众包、众设等协同发展。举办省工业设计大赛和“创客中国”大赛,打造设计前沿风向标。(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加强中试验证。支持产业园区、龙头企业、高校院所、专业机构和社会资本建立中试基地,承担概念产品试制、质量性能检测、制程工艺改进、工艺放大熟化、小批量试生产、技术咨询等中试任务。推动化工、钢铁、食品等行业提升面向产品试制和批量生产的中试能力,推动汽车、机械等行业提升面向新产品研发和持续迭代的中试能力。支持龙头企业面向关键技术提供应用场景和试用环境,搭建自主产品中试应用验证平台,带动产品研发设计和工程化试验,提升产品生产定型阶段中试验证能力。推动国有企业加强中试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广,在关键领域率先落地应用。(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

(二)提高精益制造水平。

4.优化材料供给。坚持材料先行和需求牵引并重,建立产品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着力提高产品的纯度、精度,实现原材料品种、档次、特性、产能与市场结构性匹配。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推动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适应产业链需求向高水平动态平衡跃升新要求。重点开发紧缺亟需的关键基础材料和前沿材料,补齐铁基、铜基、硅基、铝基、镁基、生物基新材料等短板弱项。(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

5.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围绕制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重点行业规上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实现工艺升级、技术装备更新和产品迭代。鼓励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省级示范项目,推广应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升级版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实现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控制、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管理,提升产品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从源头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聚焦低碳零碳负碳目标,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6.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方式、运营管理模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加快从生产加工向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管理服务等环节延伸,实现从提供产品向“制造+服务”转型。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应用,鼓励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及其他创新服务。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7.实施卓越质量工程。推广精益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鼓励企业应用条形码、二维码、射频识别技术等质量管理数字化工具,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制度。深化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高质量检验检测的效率、覆盖性和准确性。聚焦钢铁、有色、冶金等原料类产品的纯度,计量、检测、加工类产品的精度、稳定度,粉体、流体类产品的均一度,泵阀、容器类产品的密封度,持续提高工业品的可靠度、一致性。举办省质量安全技术提升竞赛、省质量创新技能竞赛,开展质量信得过班组创建、企业现场管理推进活动,提升企业质量管控能力。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上中下游企业,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协同机制,带动全产业链质量水平提升。培育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支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省*质量奖。(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8.加强应用场景建设。以新产品、首创产品为重点,分专题征集遴选具有推广价值和带动作用的标杆示范场景,推动在*治理、社会民生、产业升级等领域推广应用,在应用场景中加快迭代升级。加强*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相关场景开放,发挥率先示范应用引领作用。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场景供需对接,实现应用场景、创新产品紧密对接,打造充满活力的场景创新生态。支持合肥打造全域场景应用创新之城,全面开放各领域场景,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提供真实应用示范机会。(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民*厅、省国资委、省数据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扩大首购首用*策。加大首购首用产品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各级*在重点行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关键场景中率先示范应用。拓宽首购首用绿色通道,*采购可依法依规采取单一来源、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合作创新采购、询价等方式,支持采购创新产品。联合编制长三角创新产品目录,推动建立长三角创新产品互认制度。(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厅、省国资委)

10.有效拓展两个市场。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对展位费给予支持。大力发展“互联网+零售”“设计+用户”“制造+电商”“营销+社交”等创新模式,鼓励消费品企业“直播带货”,组织开展“企业家、专家带你看精品”系列活动。(牵头单位:省商务厅,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智能家电等优质产品下乡。(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广安徽“双创汇”“梦想汇”“要素供需对接会”等服务模式,支持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协同产品开发、设计和制造,促进上下游协同、产供销一体。(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塑造精品矩阵品牌。

11.构建精品矩阵。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加快新产品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围绕“三首”产品锻长补短,支持企业高端产品重点攻关和应用示范,实现从无到有的供给突破。围绕精品创牌增值,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振兴一批有历史底蕴的传统品牌,扶持一批新锐品牌。围绕标志性产品引领争先,对照当前国内空白和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装备需求,挖掘有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项目,凝聚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大企业力量,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培育精品企业。用好科技、数字、金融等*策“组合拳”,培育一批研发高端、设计专业、制造精细、效益良好的“精品示范企业”、省级“三品示范企业”。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攻关体现产业辨识度的标志性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和收购国际品牌,让自主品牌“走出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创建精品园区。突出“小单品”撬动“大产业”,打造“领衔单品”“爆品”“潮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新赛道。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批集名品、名企、名工巧匠于一体,创新力强、竞争力强、美誉度高、协同度高、特色鲜明的精品园区。(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14.传播精品故事。加强“精品安徽”“皖美工赋”等央视和省卫视宣传,重磅推出一批国货潮品、工业精品,实现安徽品牌出省圈粉。举办“精品制造”品牌故事大赛,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等活动,传播安徽制造品牌故事,打造安徽工业精品高端品牌形象。推出“工业新品首秀场”,集中发布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目录,滚动宣传标志性产品、工业精品、新产品等,全方位展示安徽制造品牌形象。(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15.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工业设计、中试、标准、计量、认证、质量管理、品牌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态,构建包括知识产权、智能化解决方案、计量测试、标准信息、检验检测、典型工况试验、特殊极端环境测试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为制造业生产企业和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客空间等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依托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各类实验室,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突破产品质量控制技术难点和短板,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完善标准供给体系。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力争在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量子信息、智能家电等优势行业形成一批“安徽制造”的团体、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对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标准图谱,重点围绕量子信息、通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型储能、核聚变能等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融合领域制定标准。(牵头单位: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7.夯实技术基础支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工业“六基”,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零部件,在复合材料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在高效增材制造领域突破一批先进基础工艺,在智能制造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在工业软件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强化专业人才支持。围绕打造“皖工徽匠”,支持建设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能工巧匠工作室。探索学徒制、订单班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开发区、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合作办学、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定向培养企业亟需的职业技能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外设立或收购研发设计机构、延揽境外退休工程师等途径,招引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

三、保障措施

19.培育精品文化。发挥产品的文化载体功能,以文化涵养精品制造精神,将传统文化、现代创意融入产品研发设计之中,打造工业精品和“百年老店”。弘扬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将精品制造做到极致,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完善支持*策。统筹制造强省建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评定的标志性产品,每个最高奖补100万元。对评定的“三首”产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补。鼓励各市出台补助新产品开发、扶持精品企业发展、支持精品园区建设等配套*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工业精品贷”等纯信用、低成本信贷产品。支持工业精品研制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全国质量标杆、省*质量奖等。(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财*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管理局)

21.建立评价机制。围绕打造工业精品矩阵产品,统一标准、简化程序、提质扩量,坚持认定和评价并重,建立动态评价机制,与质量品牌建设相结合,将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内容。(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市场监管局)

22.加强组织落实。由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立部门、地方、行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工作落实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责任单位: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2024年重点任务清单

序号 重点任务 责任单位
一、提升研发设计中试能力
1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新型创新联合体。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 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新产品研发、测试和验证。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3 推进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改革试点。 省科技厅
4 举办省工业设计大赛和“创客中国”大赛。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提高精益制造水平
5 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6 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7 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8 举办安徽省质量安全技术提升竞赛、安徽省质量创新技能竞赛,开展质量信得过班组创建、企业现场管理推进活动。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质量品牌促进会、省质量管理协会
9 培育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0 支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及安徽省*质量奖。 省市场监管局
三、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11 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对展位费给予支持。 省商务厅
12 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智能家电等优质产品下乡。 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四、塑造精品矩阵品牌
13 培育一批“精品示范企业”、省级“三品示范企业”。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4 创新做实“精品安徽”“皖美工赋”等央视、省卫视宣传。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5 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等活动。 省发展改革委
五、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16 开展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7 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 省市场监管局
18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9 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 建设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了解更多*策,获取一站式项目申报解决方案
链接链接链接链接